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2
编者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撑引领。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对造福社会的追求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本报从今天起开设“科学领路人”栏目,以便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
■本报记者 陆琦
眼前这位耄耋老人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的气质让人折服,让人感觉到他的坚韧与执着。
他的一生创造了太多的“第一”:指导和参加了我国第一座采用重介质旋流器处理末煤的选煤厂的设计、建设、安装、调试和投产的全过程,指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工业性试验系统……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
在科学的春天里追回时间
40年前一场春天的会议,解放了中国的科学事业,也给像陈清如这样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重大的人生转折。
他决心将所学知识和本领全部倾注在课堂教学上,倾注在实验室里,倾注在祖国四化建设的事业中。
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生产上迫切需要对潮湿煤炭进行筛分,而潮湿煤炭很易堵塞筛孔,当时国内外都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为了解决潮湿煤炭筛分问题,陈清如开始了煤用概率分级筛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他带领课题组利用实验室的旧有设备和废旧材料改装了试验用的模型机。经过无数次试验,取得了潮湿煤炭分级的试验结果,同时设计和制造了煤用概率分级筛样机,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
陈清如在阜新五龙矿亲自主持工业性试验。当时他已年近六十,连续3个月蹲在现场,就算生病、摔伤了腿也要坚持到车间参加试验,连春节也顾不得回家。
“陈老师做科研深入实际,深入现场,亲自动手,实验中一丝不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每一次试验。”陈清如的学生、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赵跃民回忆道。
在赵跃民的印象里,陈清如没有任何娱乐时间,“在工作中求得了乐趣”,他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为了把“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牺牲了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
为选煤工业带来重大技术革新
当煤用概率分级筛在生产上得到较大面积推广时,陈清如又敏锐地发现,传统的湿法选煤在中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国84%的煤炭保有储量是在缺水干旱的西北部与中部。
于是,他决定攻克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美国、苏联、加拿大等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进行了研究,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1990年底,正当干法选煤研究和开发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病魔降临,他被诊断为肾癌。
然而,陈清如把自己的工作和科研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学校领导去医院看望他时,他提了两条意见:如果癌细胞还没有扩散,尽快手术;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立即出院,尽可能利用生命允许的最后时间完成手头的工作。
进一步的检查结果表明,癌细胞还没有扩散。随后,学校安排陈清如做了左肾切除手术。手术后,他没在家休息几天,便拖着刚刚痊愈的身体踏上了开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列车。
黑龙江七台河桃山煤场是陈清如的科研基地。他以矿为家,前后在七台河桃山煤场工作研究了近两年时间,带领科技人员吃住在现场,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难关。
“陈老师春节也不回家,七台河市领导知道情况后,硬是把他‘轰’上回徐州的火车。”陈清如的敬业精神至今感动着赵跃民。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1994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工业性试验系统在中国调试成功,是选煤工艺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
期待洁净煤还祖国蓝天
“最终影响煤炭发展的是环境问题。”看到燃煤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陈清如非常焦急。
为了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石油、电力、交通等能源短缺和运输紧张的现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考虑洁净煤问题,并写建议书,组织专门会议,宣传讲解。
还祖国以蓝天是陈清如长期的志向。他常说: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一个技术研究,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现在这个重担就压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了。”上世纪末,赵跃民从恩师手里接过接力棒,带领团队继承、创新和发展这项全新的技术,提出了浓相高密度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新一代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机,开发了模块式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实现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加拿大、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一直在开展流态化干法选煤跟踪研究,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出台一系列文件提出: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2016年《关于推进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列入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我最大的利益,我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富民强添砖添瓦。”陈清如的这句话激励着他的后辈们砥砺前行。
《中国科学报》 (2018-04-1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