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神刀”远去,锋芒留世——追忆著名机械工程专家艾兴院士

来源:办公厅宣传处(新闻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8-05-02

【 字号   】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砥砺慎思、提携后辈;他的逝世,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艾兴(中)指导研究生做切削实验

 

    留声机

 

    这个春天,济南有些冷。春寒料峭中,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艾兴于4月7日离我们远去,享年95岁。

 

    梳理艾兴院士近百年的履历,生活之简与事业之繁,充满张力的两个侧面,写尽其一生的坚持与拼搏。

 

    “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人们用这两个词概括艾兴在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但这并不全面。他一生与“硬材料”打交道,长期致力于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超硬材料加工等机械加工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以“硬汉”姿态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十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部著作、四百多篇论文远不能概括其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艾兴针对生产“痛点”,他成功研制出专用铰刀和切削液,保证了产品出口,受到原纺织工业部的嘉奖。

 

    1966年,艾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切削用量手册》,后于1985、1994年分别再版,影响深远。很多年轻专家说,“我们是看着这本书成长起来的”。

 

    “前无古人”的路注定难走,但艾兴偏要走。他的朋友们说,他喜欢冒险,骨子里有不安分的基因,敢于挑战“权威”、改写历史——他先后成功研制出6个品种、12个牌号的新型氧化铝基陶瓷刀具,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其中3种为全球首创。如晶须与颗粒协同增韧补强的JX-2陶瓷刀具加工电铸纯镍件,使刀具寿命延长几十倍,被誉为“神刀”。

 

    “神刀”不老,却隐藏了锋芒。到了晚年,他收敛了锐气,转而栽培年轻人,埋头做一名辛勤的“园丁”。

 

    他的学生回忆说:“无数次看到艾老师被众人搀扶走出西配楼。他虽体弱多病,但仍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指导学生。他步伐虽颤颤巍巍,但思路清晰,展现给后人的是那份对科学的奉献精神!”

 

    艾兴常亲自带学生做实验,对每个实验数据都仔细核对,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在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合写论文、著书时,艾兴总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

 

    即使到了八十多岁,在视力不佳的情况下,艾兴还在指导学生看学术最前沿的论文,以期提高后辈水平。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人们惋惜,作为数控刀具行业唯一的院士,随着艾兴的离去,数控刀具行业再无院士。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友善的待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如今,这些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机械工程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为国家制造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老兵不老,精神犹在。近些年,即使身体不适,艾兴仍坚持参与生产实践,一方面带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作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各种加工中的难题,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既淡泊名利,又“斤斤计较”,这是艾兴的价值观。他掌管学科建设经费,因科研发展和事业需要,为实验室购买几十台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科研设备,毫不犹豫。但在他的办公室,将已使用过的打印纸当作草稿纸、“反正面都用”成了“抠门”规定。

 

    将“抠门”坚持一辈子,源于艾兴的原则——“不能浪费国家一分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砥砺慎思、提携后辈;他的逝世,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在山东大学的官网上,校方给出了如是评价。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