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9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新闻网
2019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了口述校史工作。5年来,我们通过访谈近百名老教授、老同志、老校友,真实记录他们经历的学校建设发展历史,再现学校发展历程,重温办学育人之路,为弘扬矿大优良传统、传承矿大精神品格贡献档案力量。
2024年,《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生校友口述访谈实录》出版,本书通过对33名学校培养的校友代表进行口述访谈,分院士篇、高校篇、 行业篇, 生动展示了师生校友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校友群像,再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发展历程。
本书可供关心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建设发展的学校师生、 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人物简介
葛世荣,男,1963年4月生,浙江省天台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考入鸡西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煤矿机械化专业学习;1983年考入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学习,1986年获得矿山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从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毕业后到中国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任教;1997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2007年9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18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三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 部,获专利授权30条项。主持863计划重点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长期从事煤矿智能运输工程研究工作。
访谈组:
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您来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求学前的学习经历吗?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矿山机械工程专业?
葛世荣:
1979年高考恢复不久,学校鼓励能参加高考就尽量参加,当年我读高二,自学完高三的课程,就提前参加了高考,很幸运考上了鸡西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当时,我生活在黑龙江嫩江的农场,常听到毛泽东同志号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常年耳濡目染农场机械化作业,觉得机械化很高大上,所以高考志愿报了5所大学,都选了机械化有关的专业,比如农业机械、冶金机械、煤矿机械,最后被录取到鸡西矿业学院的煤矿机械化专业,开启了我从事煤矿机械化,后来研究煤矿自动化、智能化的大门。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煤炭是国家工业发展的“粮食”,被称为乌金。煤炭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因此学习煤矿机械化专业对我也有很大吸引力。
在鸡西矿业学院读本科时,老师对学生很用心,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都是个性化辅导,非常关心学生的前途发展。得知我有考研究生的想法,就告诉我如何报考、考哪些课程、如何备考之类的信息,英语老师还单独给我“吃小灶”,辅导考研英语。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1983年的研究生考试,矿山机械工程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当时第一志愿就报了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访谈组:
1983年至1986年您在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葛世荣:
我记得当年一共招收了60名研究生,被分成两个班级,我们是研83级1班。由于住宿条件有限,我们1班大部分同学住在临时改造的通风楼宿舍。民族楼和理化楼是上课的地方,理化楼北面是食堂。那会儿学校还没有图书馆,只有资料室,我查阅资料要到校外的煤炭工业部情报所、机械工业部情报所、冶金工业部情报所,都是骑着自行车一天往返。
我们学习生活很简单,也很充实。给我们上课的老教授学术造诣很深,教我们大变形力学的是陈至达老师(钱伟长先生的学生)、教工程数学的是贺祖琪老师(华罗庚先生的学生),教液压传动的是周士瑜老师,教摩擦学基础的是邵荷生老师,教结构动力学的是赵国景老师,等等。我们在这些老先生们的言传身教下,学习了很多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对我们未来专业发展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当时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每周三下午都到学校讲授音乐欣赏。他拎着录音机给我们讲小提协奏曲《梁祝》,讲贝多芬的交响曲。我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得益于李先生讲座的启蒙。此外,北京舞蹈学院老师每周六晚上带着他的学生,教我们学习国标舞。我们班级还会组织郊游活动,到香山、十三陵、颐和园等地去郊游。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10月1日晚上,我们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群众联欢活动。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当时优良的学风、教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访谈组:
您在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期间,是如何推动学校打造学术引领的新平台,加速学科和专业升级改造的?
葛世荣:
我是2018年10月到学校任职的,那个时候学校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学校虽然面积不大,但综合实力不容小觑,我把学校描述为“浓缩的精华”。所谓“浓缩的精华”,首先是师资力量雄厚;其次是要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他们要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再次是服务国家、行业的能力要强,可以为国家、为行业做出一些引领性的贡献。
当我得知要来学校任职之后,就开始思考我们学校能为煤炭行业或者能源行业做些什么重大贡献,解决什么重大难题,做出哪些引领性成果。恰好我当时协助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做矿山机器人发展规划,再加上我本身做了多年煤矿机器人研发工作,就觉得智能化、无人化将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学校可以抓住矿山智能化、无人化建设机遇,将其作为我们学校引领煤矿行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为此,我就大力推动矿山智能化前沿性研究,协助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智慧矿山与机器人研究院。
为了成为“浓缩的精华”,学校这几年来坚持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办学思想,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创建世界首个智能采矿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沙河校区设立加强通识教育的福中书院,在沙河的福中书院,本科一、二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加强通识教育。
在内部整合方面,我们优化组建了能源与矿业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基于打造智能矿山引领性学术平台的理念,在矿业领域打造前沿性的学科平台。特别是2018年3月国家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同年年底学校重新组建成立了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是学校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举措。在外部联合方面,我们谋划了教育部与应急管理部共建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目前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已成为学校安全学科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此外,在鄂尔多斯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
访谈组:
在矿山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您觉得要建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如何理解矿山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意义?
葛世荣:
矿山智能化之所以是煤矿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因为矿山智能化的根本目的是让矿山工人不再直接面对危险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远离伤亡风险和恶劣工作环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矿山工人从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现在,一些矿山企业通过实现智能化采矿,让危险的工作变成一种轻松的劳动,实现矿工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在矿山企业用机器人代替矿工去从事危险性高的劳动,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归纳起来,矿山智能化的重大意义就是减人、增安、提效、低碳。矿山无人化采矿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矿山智能化发展的努力目标。
访谈组:
您曾提出利用数字孪生搭建煤矿智能化新平台,您能介绍一下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吗?
葛世荣:
煤矿开采数字孪生是我在2020年提出的,发表了矿山数字孪生相关的论文。通俗地说,数字孪生就是工业领域的元宇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一方面可以将井下看不见、摸不着的作业场景1∶1映射成数字场景,矿工通过数字场景就能了解作业场景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将人力矿工转变为数字矿工,进行井下采煤等作业。所以,我当时提出数字孪生的目的,是要开拓一条矿山无人化技术路径。数字孪生是一个新技术,也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性的、前沿性的科技方向,搭建与之相关的学科平台。当前,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了数字孪生矿山研究所,我担任所长,组建了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团队。
访谈组:
2021年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摩擦学研究到煤矿智能运输工程研究,您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研究方向在围绕能源行业需求不断深化。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解决科研难题的?您觉得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科研精神和能力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能源行业需求?
葛世荣:
我从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开始了与摩擦提升机有关的摩擦学问题研究。摩擦学是机械学科的基础,当年我听过邵荷生教授的摩擦学课程,王华明院士、林福严教授、陈华辉教授都是他的学生。当时学校的摩擦学研究是很知名的,北京市摩擦学学会的牌子就挂在民族楼。当时我做的研究工作是摩擦提升机、带式运输机、刮板输送机,都离不开摩擦系数、摩擦磨损问题,所以我尝试着研究矿山装备摩擦可靠性问题,觉得这个研究方向很有意思,这样就把高速重载矿山运输装备的摩擦控制问题凝练出来了。
我刚开始是研究煤矿运输工程,根本上是研究摩擦学问题,只有把摩擦学问题做深、做透,矿山的运输装备才能够可靠运行。在研究解决摩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摩擦系数变化莫测,必须加以控制,于是就开始研究摩擦自适应控制。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走路,为了避免滑倒,就会用脚使劲踩以增大摩擦,这就是自适应控制摩擦。当时并没有人开展摩擦可靠性研究,我的博士论文就做摩擦提升机的摩擦传动可靠性研究,开辟了摩擦可靠性研究领域,并以摩擦可靠性为突破口,解决了矿井运输装备可靠运行难题。
实际上,当时我潜意识中已经从摩擦控制入手,开始了煤矿智能运输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由此,我在2002年获得机械工程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说明我的研究方向选对了,解决煤矿运输重大实际问题的切入口也找对了。所以,我认为解决科研难题必须学会另辟蹊径。第一,学会换个思路寻找新方法,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交通规则也不许弯道超车;第二,在弯道上速度也提不起来,超车有风险,应该换道超车,另辟蹊径实际上就是换道超车;第三,要善于找其他高手来合作,当你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受限于本学科的知识、本领域里的能力,向高人求教,与其他学科同仁合作,换一种思路就可能找到解决难题的新路径。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而言,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练就找题、答题、破题3个本领,十分重要。首先,要学会找问题,抓住核心问题,找好切入口。比如,刚才我提到的矿井摩擦提升问题,关键核心是摩擦学问题,既然是摩擦学问题,而且摩擦系数本身就是变化莫测的,我就要研究自适应控制技术,开始发明装置来控制它。其次,要学会答题。在我看来,有些科研问题没解决好,实际上是《矛盾论》《实践论》没学好,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作为理论名篇,是重大的哲学方法论。没有对路的方法做指导,如何能答题?找到问题,学会答题,最后才能破解难题。破题之后,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思考掌握的新方法在其他领域还能做什么研究,哪些领域还有类似的现象……这样,科研领域就慢慢扩大了。举个例子,我研究摩擦可靠性的同时,还研究人工关节生物摩擦学,进行了10多年人工关节摩擦可靠性研究,我们团队进入了这个领域的前几名,我还应邀到欧盟去讲学。现在,我提出摩擦学新方向——智能摩擦学,都是30多年前摩擦可靠性研究方法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拓展。
访谈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您觉得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还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葛世荣:
中国的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还离不开煤炭,推进能源革命就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它包括4个革命:一是通过智能化实现煤矿生产从有人开采变为无人开采,二是通过低碳化实现煤炭利用从高碳排放变为低碳排放,三是通过清洁化实现煤电生产从高碳燃煤发电变为低碳煤基发电,四是通过绿色化实现矿区生态从环境破坏变为生态重构。这是煤炭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新四化:智能化、低碳化、清洁化、绿色化,实现智能化的开采、低碳化的利用、清洁化的发电、绿色化的矿山。这些也是学校未来重点发力的方向。
访谈组:
您曾提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您认为学校在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努力?您对学校事业发展有哪些建议和寄语?
葛世荣:
首先要把低碳化的煤基能源体系做好。低碳化的煤基能源体系包括低碳化的煤基电、低碳化的煤基油、低碳化的煤基气、低碳化的煤基氢,再加上矿区原位碳中和。做好这五大技术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煤基能源低碳化生产体系。我建议学校要把这方面做好。在行业发展之初,是一种高碳污染或者是高碳排放的能源体系,现在要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因为我们国家还是离不开煤炭的,如果能将煤炭转化为低碳化的煤基电、煤基油、煤基气、煤基氢,煤炭也是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
访谈组:
您认为学校作为能源特色高校应该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葛世荣: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心怀国之大者。学校要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今后一段时间要把煤炭这篇大文章做好。煤炭科技创新研究好了,就把国家能源安全保供研究好了。把煤炭从高污染变为低污染,解决行业发展难题,这是国之大者的体现。我们的老师心怀国之大者,应当站在国之大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研究国家能源战略相关问题。
访谈组:
您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多次火爆出圈,您对青年学子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有哪些期望和嘱托?
葛世荣:
现在回想我的青年时光,45年前我因为对机械化的浓厚兴趣,选择学习煤矿机械化专业,之后一直从事煤矿机械化研究。可以说我做了45年的煤炭人,坚持45年没变化。我觉得青年人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成为什么。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成事就很困难。我本科毕业设计专题做的是矿井提升机滚筒开裂问题,硕士论文研究的又是矿井提升机滚筒强度问题。博士论文研究的还是矿井摩擦提升机防滑问题。当时是干一行爱一行,钻研到底,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可谓“十年磨一剑”。之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研究领域不断衍生。这就又回到之前谈到的话题,成功之道在于学会找问题,善于答好题,最后才能破解难题。
特别鸣谢——葛世荣院士对本稿的亲自审定和大力支持!
原文:https://ysg.ckcest.cn/ysgNews/175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