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获奖
黄旭华获评“2013感动中国人物”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2-14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14-02-12

 

 

    楚天都市报讯昨晚,央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揭晓,荆楚儿女再度榜上有名,他们是:在武汉工作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特别奖授予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其中从枣阳走出的飞天将军聂海胜位列其中。

 

    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过去12年,从荆楚大地走出了徐本禹、桂希恩、聂海胜、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暴走妈妈”、“信义兄弟”等感动人物(群体)。

 

    2013感动中国人物: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

 

    誓言无声 隐姓埋名30年

 

    本报记者周治涛 汪航

 

    昨晚,在位于武昌区的某研究所大院,数十名科研人员正围坐在会议室观看颁奖典礼,此时黄旭华院士的家人也围坐在电视机旁。

 

    2013年10月27日,央视、新华社等媒体首次对外解密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的发展过程和事迹,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在默默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后,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而他的事迹在同事中早已口口相传。

 

    69岁的任培华是该所的退休员工,他介绍,平日里黄旭华院士非常平易近人,走在社区时,也会向往来邻居打招呼,问下家常。

 

    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员介绍,现年已87岁的黄旭华院士仍坚守在科研一线,指导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从事潜艇的设计,经常出差参加学术会议。工作人员表示,黄旭华院士生活中十分随和,也十分独立,比如出差单位给他安排秘书,他大都会拒绝,尽量节省开支。

 

    黄旭华院士的家人介绍,院士本人对这个奖比较淡然,不过亲友都非常高兴,认为几十年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终于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更代表着国家对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尊重。“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一样的刚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这样描述黄旭华院士对国家作出的贡献。从天真少年到鹤发老者,黄旭华院士用自己一生的坚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报效了国家。

 

    1949年大学毕业后,黄旭华调任上海招商局和港务局工作,1954年,被选送参加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1958年调到北京海军,不久后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根据保密规定,接到命令后黄旭华曾写信简单告诉老家的母亲,自己要到北京工作,但具体干什么,他只字未提。即便在工作的荒凉小岛,他也与在单位的妻女聚少离多。

 

    从1970年到1981年,我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此时,远在汕尾老家的母亲,丝毫不知这些震惊世界的壮举是人间蒸发般的儿子领头创造的。即使是20世纪70年代父亲因病去世,黄旭华也没回家奔丧,父亲也一直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工作。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感动中国颁奖词

 

    黄旭华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