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2-01
“弘扬科学道德和防止学术不端的各种措施,都是要让真正的金子发光,使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得到世人的尊重,使科学的殿堂保持圣洁的美丽,不受玷污。”
在2012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表示,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徐匡迪说,对此,达尔文的表述是“整理事实”,不是臆造,更不是拟造;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说,科学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在徐匡迪看来,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崇尚“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人文精神准则。
徐匡迪回忆,两院院士师昌绪在和同行们进行一次座谈时说过,“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做他能做好的一切和做好他所做的一切”,也就是说,在自己工作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成功后的荣誉和地位,更不是把科研成果作为谋取自身利益的台阶。
徐匡迪表示,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曾用三段古诗词中的名句描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首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在开题、选方向时要敢于独辟蹊径,耐得住寂寞,敢于选择前瞻性的课题;其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在研究攻关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经过艰辛的探索,最后骤然柳暗花明,科研获得突破。
徐匡迪认为,树立科学道德与遵守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保证。“必须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
实际上,论文造假并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事情。徐匡迪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不久前发表的研究中说,目前,因造假或被怀疑造假而撤销的论文所占比例相当于1975年的十倍,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论文占此类撤稿的3/4,而在因剽窃和重复发表而被撤销的稿件当中,中国和印度占了大部分。
“英国的学术腐败现象相对较少,这与其构建科学评价体制注重从源头上遏制学术腐败有关。”徐匡迪说,比如,高校对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没有定额规定,在需要使用量化考核时兼顾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此外,英国对论文造假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剑桥大学聘任教授,并非简单地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成立委员会,用一两年的时间来仔细甄选。对此,徐匡迪认为,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科技、教育和管理岗位都有论文考核指标,以此来决定聘任、薪资、升迁、学术资源分配等。“应该说,这有一定的依据,但如果只评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