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梦恕 时间:2014-01-01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旗帜鲜明地揭露与制止,唯有如此,才能对国家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等起到正面引领作用。《中国科学报》应不断批判此类不良现象。
院士头衔并非获得名与利的筹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中,有时评审专家发现,真正做科研的人排名比较靠后,在其之前的都是领导身份的候选人。这些人很少甚至不做科研工作。这是非常不好的情况,对于踏实作研究的人而言是一种打击。
有一种不端的情况是,一些院士候选人是某工程的“甲方”,其所在单位给科研单位投入研究经费,因此甲方不干活却享受了科研成果,在发表学术论文时,排名往往在第一位。
不能将所有的科研成果归于某一个人的头上,这是另一种学术造假行为。这样一来会使得真正付出劳动的科研人员丧失工作热情。如果评选出如此学术带头人,又怎能令人信服呢?这不但不能发挥正面引领作用,反而带来更强烈的负面影响。
因此,这种用钱买科技成果,将成果堆积于少数人的现象必须加以批判。未来,我们在院士评选中将采取措施对此类不良现象进行打击。
同时,社会上有一部分声音竟然认可如此不端行为,这值得我们好好分析、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求真务实这四个字掷地有声,我们不仅要在做人做事上求真务实,更应在科研工作上严格要求!
因此,现在的院士评选中,评审专家们将品德作为第一考察要素。即使候选人学术做得再好,若品德有瑕疵,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一经查出将被毫不客气地淘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杜绝科研不端,从而有效保护科研一线人员呢?我认为,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保护方法。
比如学校教师。现在,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甚至利用学生的成果来获得名与利,这将对学生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试想,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人才?所以,一所学校的优劣,师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还有一些参加科技进步奖的申报者、参加长江学者选拔的人,到处找人拉关系。找人干什么呢?有真才实干的一定会评上!
另外,我们应要求老师在品德上完美无瑕。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一旦老师品德有问题,那么又怎能教出没有问题的学生?
对于企业该如何杜绝学术不端,保护一线科研人员,我认为应加强团队精神,能解决工程难题的人应在申报中放在前列,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要自律,什么都想要是品德问题。
以前,不少企业的科研创新工作就像是“小作坊”一样,只贪图利用课题申请经费,最后出几篇论文了事。这正是没有团队精神的表现,久而久之科研之风不正,从而打击了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
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其他科研机构,只要从事科研工作,就应有团队精神,并提高品德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时常向学生宣讲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这是我国历代大家遵守的根本。人不应为某个荣誉而丢掉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