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德硕年高一身正气,工程泰斗两袖清风——《王梦恕传》读后感

来源:二局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7-05-23

【 字号   】

邢慧娴

 

    结合工程院二局党支部“读院士传记、写读后感想”专题学习活动,我认真阅读了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院士的传记——《王梦恕传》,全面了解了王院士攀登科学高峰的奋斗历程。

 

    《王梦恕传》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周波平先生著,除序章和后记外,正文共有十六章。“黄河之子”为第一章,概括了王院士的出身和幼年生活:1938年12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幼年时跟随父母以火车为家。生活条件虽然恶劣,但王院士勤奋好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抓住一切机会向父亲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

 

    “砥砺求索”、“超越自我”两章介绍了王院士的求学经过:1949年开始就读于宝鸡蔡家坡铁路中学,在班主任许老师的鼓励下,立志成为像詹天佑一样的“搞铁路的科学家”。1952年9月,正式进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专业。在吕学谟老师的启迪下,认识到要想成为优秀的铁路建设人才,必须扎扎实实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没有捷径可走。1956年9月,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就读。1961年9月,在高渠清老师名下就读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学校里,王院士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埋头于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初露锋芒”、“逆境追梦”、“铸就丰碑”、“勇攀高峰”、“昂首世界”、“屡战屡捷”、“穿江越海”七章重点阐述了王院士参与的主要重大工程:王院士1965年成为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建设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发现施工设计图中未考虑贯通误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运营障碍;1970年,调至成都铁路局峨嵋内燃机务段工作,主持设计并建设成功的峨嵋内燃机务段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优秀样板机务段;1978年,调入成都铁路局组建科研所;1979年,调入“4501工程”指挥部工作。

 

    1980-2000年,王院士攻克了雷公尖隧道的技术难关,主持并参与了大瑶山隧道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统地创新了超前支护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参加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修建工程:使“浅埋暗挖工法”付诸实施;参加广州地铁修建工程,采用“特殊浅埋暗挖法”,解决了前所未有的六大技术难题;在秦岭隧道建设中,研究、采用TBM配套施工技术和TBM加钻爆法的多元施工技术,最终工程提前竣工。

 

    进入21世纪后,王院士主持研究论证大连石门山隧道、椒金山隧道,我国第一条海底公路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公路隧道,大连湾海底公路隧道,宜万铁路建设工地等的技术方案。

 

    “身荷重任”、“严谨治学”展现了王院士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就:组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及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桃李满天下;担任多个专业技术学会的常务理事或副理事长,10余座城市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顾问,尽职尽责。

 

    “崇高荣誉”、“不负众望”、“谔谔之士”三章概括了王院士获得的荣誉与拳拳为民的赤子之心:多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就全国铁路建设,南水北调,地下水封岩洞油库建设,环境保护,强制安装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以及对转基因食品、耕种转基因农作物的土地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与检查等问题,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或提案。

 

    最后一章“良师益友”则是从他弟子的视角反映王院士的学术视野、道德风范、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

 

    读完《王梦恕传》,王院士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王院士一生的信念就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从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修建时建议采用浅埋暗挖工法,到“7·23”甬温线事故调查时的敢于直言,再到当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在两会上的积极呼吁,他从来都是敢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无时无刻不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愿意左右逢源,做一些有损人格的事。

 

    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王院士经常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工程的弊端,呼吁在工程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按科学规律办事。他在长期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和科研工作中,坚持“排查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去工程现场”的原则,严格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各项数据,不断修正施工工艺。

 

    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王院士在传记中曾说“在我的人生中,苦难多于幸福,坎坷多于顺境,但我始终未被这些所吓倒”。无论是在幼年时因战乱造成的水深火热的日子里,还是青年时因祖父和父亲所谓的“历史问题”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王院士都没有退缩,而是变得更加顽强和勇敢,继续奋斗,逆境追梦,不仅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还铸就了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

 

    很荣幸,由于工作关系,平时与王院士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工作中的王院士严肃认真:参加研讨会时毫不保留地谈出自己观点,现场调研时不辞辛苦的爬上爬下,提出咨询建议时一丝不苟、逐句修改;生活中的王院士就像一位邻家长者,和蔼可亲、勤俭节约,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我们学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王梦恕院士不仅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业绩辉煌、学术精深的著名专家,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榜样:刚正不阿的品格、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值得我们传承和不断学习。

 

    (注:标题引用传记中姚振武先生书赠王梦恕院士的书法条幅)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