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号 小 中 大 】
“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一亩农田里,石头就占了一半多。稀疏瘦弱庄稼挤在贫瘠的石缝间。”参与全程考察的曹建华博士这样描述石漠化生态景观。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严重石漠化及随之而来的贫困,让考察组的专家们触目惊心。珠江水利委员会杨德生说:“珠江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据介绍,石漠化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Karst岩溶)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为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地质、地貌景观。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被人类活动破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而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这就是石漠化。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不见片土,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寸草不生,此现象典型高发于贵州省。
据了解,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1987~1999年,石漠化面积从8.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5万平方公里,每年吞噬土地面积1650平方公里,12年净增2.2万平方公里,其中近70%的石漠化面积发生在滇、黔、桂三省。尤其是贵州省,石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7%%。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参加了9月进行的云南段的考察,他认为西南石漠化区的生态恶化会给西南之外更大范围带来危害。这里是珠江的源头,长江及东南亚一些国际河流的重要补给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水土流失不但导致当地的生态恶化和居民贫困,也影响我国许多重要河流下游的生态安全和国家“西电东送”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因此,理应高度重视西南石漠化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安全问题。
袁院士还认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治理要考虑这里水土流失的特殊性。首先,岩溶地区土层薄,成土慢,每流失一点土都会导致耕地的丧失;其次,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使这个地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除了坡面侵蚀外,水土还通过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因此,对这个地区的水土流失要有新的科学评价方法,既要有新的思路和理论,还要注意采取新的技术方法。
由于石漠化带来的贫困,让考察的专家们记忆犹新。据统计,约37%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分布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凡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就是居民最贫困的地方。蒋忠诚告诉记者,石漠化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以前的“坡改梯”等治理办法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他们希望这次考察的一些情况能为以后的科学治理提供一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