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26日,钱正英院士邀请部分专家,共同对黄河下游河南省境内的河道和广大滩区进行调研。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略、整治方案,河南黄河河务局关于黄河滩区引洪放淤等有关情况的专题汇报;观看了黄河模型实验基地、水土保持监控中心、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实地考察了开封、濮阳、新乡等市的黄河滩区和河道控导工程,并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座谈。
在实地考察结束后的专题座谈会上,钱正英听取了12位治黄专家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意见之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近年来,在黄委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治黄工作成绩巨大,取得了多方面突破:1)水保方面:通过多沙粗沙区的淤地坝工程,建设基本农田,为这些地区的生态自然修复创造了条件;2)小浪底水库胜利建成,打开了下游治理的新局面,并通过调水调沙,为整治河道创造了条件;3)模型实验和实践密切结合,建设河道控导工程,为整治游荡性河道做出巨大成绩;4)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黄河水资源和洪水的监测与调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在充分肯定当前治黄形势的同时,钱正英分析指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实现下游河道的整治。下游河道整治的主要难点是:1)陶城铺(黄河北岸豫、鲁两省交界处)以上的黄河在“宽河固堤”的防洪布局下,两岸大堤的堤距达10公里甚至20公里以上,大堤间的滩区面积近4000km2,耕地380万亩,人口181万,安全没有保证,生产条件不稳定。而滩区人民的安全又影响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整治河道的实施和小浪底拦沙的寿命;2)这些河段的黄河大堤仍然存在很大风险:首先是“二级悬河”继续发展,滩区的横比降严重威胁大堤安全,大堤本身还有“先天不足”的问题;3)过去确定的蓄滞洪区,除东平湖外,大多数处在“不建不撤”的局面,安全措施和分洪都没有保障。
钱正英院士据此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新思路。即:在当前我们已具备控制洪水、泥沙,整治游荡性河道能力的情况下,不应当继续保持“宽河固堤”的传统格局。她认为“宽河固堤”是在过去历史条件下,人们不能控制黄河洪水、泥沙,不能治理游荡型河道的情况下,以牺牲大面积土地为代价的低级的人工防洪系统。在当前条件下,完全有可能运用已建工程和科技能力,积极改造这种格局。即:把陶城铺以上464公里的游荡型和过渡型河道改造成微弯型河道。在现有控导工程的基础上,把两岸的大堤堤距缩窄到合理的宽度,使“二级悬河”成为“一级悬河”,基本解放大面积滩区。并按照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新规划,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事实上已不需要的一些滞洪区加以清理撤消,增建沁河水库和黄河干流的桃花峪水库,如有需要也可建设一两个正规的蓄滞洪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进一步研究塑造窄深河槽的措施,逐步争取做到下游河道不淤高,达到永续利用。
钱正英院士分析了以上战略设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以下问题做了答复:1)是否可用滩区安全设施和补偿政策来解决滩区运用的矛盾?2)新黄河大堤能否保证安全?3)能否应对特大洪水和特大来沙量?4)整治以后的河道是否会因为减少滩槽泥沙交换而加重淤积?5)新黄河大堤工程浩大,是否修得起?是否能够列入国家近期建设项目?是否可以利用和指导群众修建“生产堤”作为代替或者过渡?对以上问题答复后,她进一步指出,过分谨慎并不能增加安全,要改变在黄河治理上“只敢做加法不敢做减法”的思维模式,鼓励黄河人在已有成绩基础上,踢出足球赛中的“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