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咨询 > 研究动态
国务院听取我院《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及对策研究》成果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6年7月26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主持会议,听取我院关于《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及对策研究》咨询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以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等单位负责同志,我院杜祥琬、邬贺铨副院长,白玉良、石立英副秘书长,范维唐、钱鸣高、范维澄院士和课题组部分专家等出席了会议。
  徐匡迪院长首先介绍了课题立项的背景情况。据介绍,2005年上半年,温家宝总理向徐匡迪院长提出,要我院组织各学科的院士对煤矿安全、煤层气的抽取利用等作一系统研究,国务院要听汇报。工程院对此非常重视,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紧急启动了《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及对策研究》专题咨询,范维唐院士任课题组长,杜祥琬副院长任课题顾问,院常务会多次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及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在课题研究期间,我院还根据课题的进展,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了“河南、安徽煤矿安全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对河南平煤集团和安徽淮南矿业集团等企业的实地考察、技术诊评和学术交流,不仅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多项对策建议,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徐匡迪院长指出,煤矿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涉及到相应的政策、管理。这个课题的研究的重点是工程技术问题,同时兼顾相应的政策与管理。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技术对策性成果,不同于具体的技术。对于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徐匡迪院长建议:成熟的,应大力推广,以有效遏制重特大煤矿事故的发生;对于需要攻关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应组织相应的队伍进行攻关,以使技术上有所突破;对于重大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
  随后,课题组副组长卢鉴章汇报了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组长范维唐院士作简要补充。汇报中,华建敏国务委员和各部委的负责同志不时围绕相关的内容展开讨论,并就有关技术问题当面向院士、专家们咨询。
  会议认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做好煤矿灾害事故的防治对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煤矿灾害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煤矿灾害发生机理、演化过程、防治手段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是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提升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重要举措。工程院组织开展的煤矿灾害防治技术及对策研究,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抓住了当前煤矿安全、煤层气抽采利用、煤矿灾害预警测报与防治等关键性问题,符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许多科技含量高、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对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经过讨论,形成以下3点意见:
  1、进一步加强煤矿灾害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请科技部做好此项工作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对研究报告提出的12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和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课题要通盘考虑,及早立项,尽快启动,落实研究单位和资金,集中力量,早出成果。
  2、大力开展煤矿灾害防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和科技部积极组织做好有关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及煤层气、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各类煤矿企业提取安全费用相关政策,继续支持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技术改造,促进煤炭行业技术进步。
  3、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请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监察力度,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煤矿安全准入条件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继续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企业,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的落实,努力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据了解,在听取我院《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及对策研究》国务院汇报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纷纷行动起来,向我院和课题组索取研究报告,落实会议精神和议定的3点意见,加大了科技攻关和试点工程的力度。参加课题研究的院士、专家及相关单位也受到很大鼓舞。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