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6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京丰宾馆举行“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问题”座谈会。徐匡迪院长、王淀佐副院长、邬贺铨副院长、杜祥琬副院长,张彦仲、李国杰、刘玠、袁晴棠、郑健超、王威琪、刘友梅、钟掘、郭孔辉、柳百成、陆燕荪、余剑锋、隋永滨、俞忠钰、张小虞、张志英、郝东秦等21位院士、专家参加了座谈会,白玉良、石立英副秘书长也出席了会议。
与会院士和专家谈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问题从战略措施、具体政策建议和采取的方法、手段等四个方面发表了看法。
徐院长在会上说:首先,中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与国外合作、以及引进技术的政策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要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的能力。现在,我们拥有一些单项制造技术,但缺乏系统成套技术,故往往由中标的国外企业系统集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由外国公司总承包再分给我们一些,我们的企业给他们打工,处在技术低端。这种局面急需要改变。
我们工程院要从工程技术角度上,围绕提高核心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这两个方面开展咨询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比如,在“十一五”期间或者是到2020年前,哪些行业有可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而且有可能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能力。
第二,大家谈到的机制、体制问题阻碍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还有知识产权问题,没有充分反映出来。如:开发技术的单位、个人,应该有相应的效益。但由于现行企业制度里没有体现出知识产权,影响了技术开发者的积极性。
在开拓用户市场方面,国家应该有一些新的配套政策,企业也应该有新的手段,比如必要的物质手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既要靠爱国主义精神的鼓励和正面的说服教育,也要有经济的激励措施。对于新的技术装备,特别是投向市场的第一台设备,可以考虑政府用国产化基金提供设备担保金的形式,让用户放心使用,并且不承担首台设备试用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第三,目前大的工程所需装备的招投标中规定,必须要有若干个大工程项目的业绩,才有资格参加招投标。这就把我们的制造企业卡住了,没有大的工程业绩,不能参加招投标。但不参加招投标,又承接不了大的工程项目。就好比导师培养研究生,导师本人必须是研究生毕业,但第一个导师是谁培养的?这方面,国家主管部门应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通过专家论证、评估,给国内企业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掌握核心技术国产化设备的企业。
第四,要从政策上对大量重复引进给予必要的制约,支持国内企业搞自主创新。比如,对类似钢铁制造行业中的连铸、热连轧、冷轧薄板等设备,已经引进了很多套了,现在国内已能自制,不能再无限制的引进了,再进就应课重税。对国产的设备,应该给予政策的优惠。
邬贺铨副院长主持了此次会议。邬副院长说:近一个时期,关于“自主创新”问题,中央领导比过去更为关注,非常重视。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个问题都有过重要指示。前不久,在中科院学部成立5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就“自主创新”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时,也专门谈了“自主创新”问题。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方面最高的咨询性和荣誉性的机构。在“自主创新”方面,在为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给中央提出建议,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上报2006年的咨询研究计划里,就“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问题,拟组织开展咨询研究。
“自主创新”范围很广,考虑到人力、时间的局限性,我们选择制造业作为研究“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并且聚焦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自主创新”的难度很大,所起的作用也很大。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有些共性的问题和结论,对其它产业领域会有一定的作用。工程院曾经做过“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咨询项目,徐院长又直接负责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制造业的战略研究专题,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础。这次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与上述有所不同,侧重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上。
邬副院长最后说:今天会议大家谈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谈了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中“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经验和面临的困难,也谈到了体制、机制等方面,以及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大家对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对院里组织开展“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课题很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大家提到,组织课题研究的人员中,除院士、专家外,还要邀请各方面的人员参加,如国家税务总局、中组部的人员等。我们将认真考虑。
参加会议的院士、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就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组织体系及机构、人才培养、承接工程项目、积累经验等各个方面,以及我院将要组织开展的“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课题,谈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