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咨询 > 研究动态
六位院士解读“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6-03-09 10:40:54)

  为响应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中国工程院于2004年4月启动“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重大咨询项目。

    在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省、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程院组织了覆盖多种学科的31位院士和近260位专家参与其中。经过近两年的紧张工作,该战略咨询项目共完成了10个专题报告,提出了加强东北地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战略思想和对策。

    针对制约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该战略咨询项目共提出八点建议,分别是: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应当是,耕地总量不再增加,林、草、湿地不再减少,城市和工矿用地合理控制;开发农业的巨大潜力,建设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基地;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才能保证东北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理解决城市的水源危机和煤矿城市的地质灾害;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西部地区应节制社会经济用水,保护生态与环境;水资源配置应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今年1月13日,国务院专门组织汇报会,该战略咨询项目课题组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了研究成果,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2月2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报告。

    该项目综合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水资源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矿产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农业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城市组组长、两院院士周干峙,防污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分别撰文,从不同侧面解读“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市组组长 周干峙

    东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地区。2003年城镇化率为47.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3%)。

    当前东北城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部分城市资源枯竭,就业压力沉重,替代产业跟不上。由于资源衰竭,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贫民阶层。2.轻重工业比重失调,东北的经济区位属于沿海,但经济地位类似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1978年的17%下降至2002年的9%。3.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应急措施不足,缺乏预案规划。4.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不少沿江、沿河城市水质性缺水严重。如哈尔滨,恐怕要被迫兴建早有所考虑的远距离调水工程。5.城镇布局不完善,加上体制、观念因素,区域协作不密切。东北地区城镇现呈“丰”字型的空间布局,向“一轴两厢,纵横网络”的方向发展。但东部、西部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两厢格局、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各省区相对封闭,经济联系以省内为主,缺乏省区间协调整合。

    我们认为东北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宜过快,规模不宜过大。城镇化率应当适当比重、适当速度,但仍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两厢”和“口岸”多发展中小城镇,现在东北人有可能要“闯外围”和“走出去”。到外边去,增加交流合作。

    关于城镇化策略与对策建议。最根本的还是处理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走“依顺自然、社会和谐、城乡协调、资源循环和环境和谐”的路子。

    1. 优化提升城市质量。首先,要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大城市盲目扩张。在节约用地的同时,要重视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保护。其次,要改善城市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要更新和改造城市地下管线,提高城市、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基础设施安全性。第三,要完善城市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 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一,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都市区发展。包括加强沈阳的铁路枢纽与大连的空港、海港交通枢纽,增强这两个都市区的辐射影响力等。第二,促进对外开放,发展边境城市。第三,扶持小城镇和农业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结合农业发展,开发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许多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初级加工应就近放在小城镇,既有利于保鲜质量,又有利于废水废物回用。

    3.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特别是抚顺、阜新等工矿型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对于资源和环境条件非常差的地区,从长远考虑应该逐步外迁人口。

    4.完善城镇供水排水系统,确保用水安全。要加大保护水源的力度,大力提倡节水。重点保障中部城镇群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沿海城市应积极发展海水利用。要特别重视管网的配套建设和管网的更新改造,争取到2030年管网渗漏率降到10%以下。要以实现水的生态循环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

实施森林科学经营 振兴东北林业基地

综合组副组长 沈国舫

     东北地区的林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林地面积439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7.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3%和26.7%,即在13%左右的国土面积上拥有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森林资源。

    东北林业发展目前有不少问题。从林区林业看,现行采伐量仍超过了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如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丧失森林资源恢复的前景。林区的湿地和林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木材生产和基于木材的加工业的衰落和缺位造成了林区产业链的巨大空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林业企业运行机制及政企合一的林区社会显示了巨大的不合理性,强烈要求体制改革和外力干预。

    从农区林业看,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成效显著。有些地方的农田防护林网残缺不全,树种选择不当或管护不力,生长不良,急需补充改造。部分林网的树木已过熟,病虫害多,急需更新换代。防护林网采伐更新在认识上和机制上存在障碍。

    从草原沙区林业看,主要问题是对该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本底以及自然封育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在沙地治理中过于重视乔木,特别是喜水的杨树,而对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视不够,存在大量的生长不良和效益低下的人工林。农、林、牧、水几方面的配合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

    恢复和发展东北林业的思路。要充分重视发挥东北森林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东北林区从长远来看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以木材生产和加工(含制浆造纸)为主的林产业仍将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应在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的同时,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管理,加大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和营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林产精深加工和非木质产业,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和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强力推进林区政企分离进程。要紧紧抓住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初步成果的有利时机,立即着手推进林区体制改革。第二,延长天保工程的实施期限,扩大工程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并彻底转变制定采伐限额的运行机制。要把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年龄结构调整到合理的可持续经营的状态,考虑到不同地区林情的差别,总体上需要20~40年的时间。第三,增设森林培育专项资金,把中幼林抚育提到战略高度。中幼林抚育应成为主要的措施,国家应该设专项基金予以扶持。第四,对天保工程实施以外的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第五,加强农区和牧区林业建设,实施农林草牧一体化经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东北地区的农田防护网,在保护农田免受灾害的同时,也可以发挥速生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草原牧(沙)区要以发展灌草为主,农林牧水综合治理。发展沙地桑产业也是良好的途径之一。

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 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水资源组组长 陈志恺

    1.水资源的问题和矛盾

    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7亿m3,人均水资源量1672m3,亩均水资源量515m3。与我国北方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相比,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东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出“北丰南欠、东多西少”、“边缘多、腹地少”的特点。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水利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东北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8900万亩,占全国的11%,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用水持续增长,由1980年的351亿m3增加至2000年的599亿m3,水利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使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盲目发展灌溉农业,河湖干枯、地下水超采,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在中部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地表水源不足,导致大量超采地下水、废污水大量排放,河水污染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2.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只要及时调整,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依然巨大。首先,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水土资源不匹配,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唯有东北水土资源匹配条件较好。其次,东北地区特别是松花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2003年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4%,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等国际河流开发利用率仅为16%,额尔古纳河不足1%,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大量水资源流出境外,东北地区国际河流年均流入国际界河水量为1285亿m3,约占东北地区水资源总量的2/3。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完全有能力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同时还能保障国家粮食基地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

    3.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在水资源配置中,首先必须扭转“重社会经济,轻生态环境”,“重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的观念,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与环境需水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当地社会经济用水,生产力发展模式与布局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为东北地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创造条件。

    工业与城市发展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加大污水回用、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形成多渠道开源、多水源利用的开发模式,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农业要合理控制发展规模,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要求。

    对于松花江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可以利用控制性工程,通过加大对未控洪水的调控能力,扩大灌溉面积。但为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航运用水和汛期维持河道稳定用水,发展规模要有所节制,应将社会经济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比重严格控制在40%以内。松花江流域开发规模如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航运用水的优化配置,或考虑“引呼济嫩”工程,调引国际界河丰富水资源为松花江流域补水。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辽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条件,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重视旱地节水农业建设,逐步缩减高耗水水田面积,使社会经济用水在2030年前后接近甚至达到零增长,并辅以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供需平衡,遏制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并有所改善。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出发,未来社会经济用水比重还应进一步降低,还水于生态。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辽河平原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激烈竞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远期可通过扩大“东水中引”规模,甚至考虑从呼玛河向嫩江调水,完成“东水中引,北水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组组长 石玉林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未来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食主产区。

    在发展中,东北农业面临着不少问题。农民近年来收入增长缓慢,1998年~2000年甚至为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东北三省分别提出“主副换位”、“以粮换肉”和“畜牧倍增”的生产方针,导致商品粮调出量减少。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关键是要抓发展畜牧业和发展优质稻谷生产。转变目前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向为农牧并重、协调发展的方向。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重大体在1∶1左右为宜。

    建议东北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粮(料)生产基地,以肉乳为主的畜禽业生产基地,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和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中心。同时重点建设三条畜牧业商品生产带,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铁路及公路沿线,应建设成肉奶精品畜牧业带。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白城—通辽—赤峰铁路沿线,应重点建设成为牛羊育肥基地带。西部草甸、草原带,可优先建设成为现代化、规模化的草原畜牧业基地。发展东北农业,还要扩大水稻生产规模、提升水稻生产能力。东北地区提高水稻单产潜力很大,扩大水稻面积也有较大潜力,据水土平衡测算,水稻面积可从现有的4500万亩发展到6300万亩。但是要特别注意解决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等问题,同时加快培育抗逆、优质、超级稻品种。水稻品种要多元化。据粗略测算,到2010年,粮食8900多万吨,其中稻谷26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约1700万吨左右。到2030年粮食总产量11000万吨,其中稻谷41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1200多万吨。

    针对东北地区农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实施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建议以发展水稻为重点,实施水旱并举、旱涝兼治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兴建旱改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农田林网修复改造工程。在旱改水工程中,三江平原水田与大豆等旱作物的比例整体上在1∶1左右为宜,并且严禁开垦湿地。建议尽早作出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的统一规划,成立一个有权威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协调机构。

    实施黑土保护工程。黑土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逐步改变顺坡承包的经营方式,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采取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建立黑土保护性的耕作制度。推广草田轮作,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建议给予种草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生物与工程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

    调整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向。松辽平原西部与西辽河流域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建议除主要灌区外,大部分地区应改变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比重应在50%以上。应压缩水稻与旱地粒用玉米,适当恢复谷子等耐旱作物,大力发展饲用玉米与苜蓿等饲草料生产,50%的耕地种植专用草料。建设现代旱地农业,其核心是提高雨水利用率。灌区应控制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东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防污组组长 钱易

     东北地区水污染现状及典型问题。第一,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流域河流水质超标率枯水期为87.5%,平水期为68.8%,丰水期为75.0%。由于冰封期长,冬季更加剧了水污染态势。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严重,70%以上断面为劣V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第二,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松花湖库区上游河流、四方台水源地、辽宁省42个水源地、太子河中游的参窝水库和东辽河上游的二龙山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难以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第三,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三江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占15%;松嫩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约占28%;辽河流域平原地区Ⅳ、Ⅴ类劣质地下水的面积占辽河流域平原区总面积的82.97%。第四,渤海海域近岸污染加重,赤潮面积逐年增大。

    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存在问题。东北地区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重污染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不能正常运行,对污染隐患极大的金矿仍存侥幸心理,生产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东北地区的城市废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建设很不足,正常运行率更低。松花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20%,辽河流域不足30%。东北地区也是我国的粮仓,农村产生的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但至今对非点源污染缺少系统调查,污染底数不清。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防治污染的要求,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队伍及设施重复建设,水质水量数据不统一,信息互相封闭,资源不能共享,给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带来困难;现有的行政区划性管理与水污染的流域性特征也不相适应。

    控制水污染的战略对策建议。1.推行循环经济,坚决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2.优先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改善上游水体的水质;采取措施修复水源地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及水质监测的力度;建立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制度。3.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法,对违法排放污染和造成严重事故的企业依法给予惩处。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应与城市废水处理厂建设同步实施。5.加强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控制,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使用复合肥、有机肥;推广测土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无毒、低残留农药,提倡农药使用和生物防治相结合。6.特别重视对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防治,应以饮用水源地及其上游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调查、控制为优先,逐步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7.消除吉化事故的影响,切实改善松花江水质,在取水口设置安全屏障,采用先进水处理工艺,确保安全饮用水的供应。8.沈抚灌区的污染控制及土壤修复,应检查并严禁工业企业向沈抚灌渠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严格禁止继续使用沈抚灌渠的污水进行灌溉。9.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实现管理数字化、公开化,应增加省界、市界监测断面,适当增加有机、有毒物质监测项目,实现界河的联合监测,强化饮用水源预警断面的监测能力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数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公开与共享。10.建立有权有责的流域管理机构,目前的涉水部门在流域管理上协调、合作很不够,流域有关省市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上的责任和利益亟须明确。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用水可持续发展研究”矿产课题组摘要

矿产组组长 李东英

    一、东北地区矿产开发现状。依托矿产资源优势,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东北地区钢产量为2730万吨,占国内钢产量的12.6%。2003年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居全国钢铁企业第二位,是我国主要的钢铁基地。

    二、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用水情况。2003年东北地区金属、非金属矿开发工业合计用水量为4.92亿m3,占当年东北地区用水量的0.90 %;占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5.0%,所占比重不大,对水资源的压力不大。

    钢铁工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用水量最多的行业,2003年东北地区钢铁生产耗水总量为3.68亿m3,占东北地区用水量的0.67%;占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3.74%。东北地区大部分钢铁工业企业的水复用率都在90%以上,高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平均水平。

    三、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3年东北地区的工业废水总排放量为18.08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其中金属、非金属矿等矿产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16亿吨,占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23.01%。

    钢铁工业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三废”产生源之一。2003年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废水排放量约3.36亿吨,占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8.52%,是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除工业废水之外,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固体废渣也对河流造成污染。特别是一些尚未改造和淘汰的落后钢铁生产能力,排放的粉尘和固体废渣对河流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影响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四、东北地区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与水资源合理布局分析。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措施的实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工业的用水量也将有所增加。

    据分析预测,2010年东北地区工业需水量为141.1亿m3;2020年东北地区工业需水量将超过171.1亿m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东北地区矿产工业用水也将有所增加。根据有关产品单位水消耗标准测算,2010年东北地区金属、非金属矿产工业水需求量为6.97亿m3,比2003年增长41.67%。

    五、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必须破除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已经枯竭的观念,以铁矿、铜、铅锌矿等重要矿产找矿为重点,结合地区特点,争取实现对森林、沼泽、草原、荒漠和表土厚的地方勘探方法、勘探技术的突破。

    (二)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东北周边的俄罗斯、蒙古均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铁、锰、铜、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都是我国短缺的资源。东北地区矿产开发工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大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力度,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水资源十分紧张区域内的矿产开发企业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发展耗水少的深加工产品。耗水量大的企业应考虑实行搬迁或转产,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减少对城镇人民生活的干扰。

    (四)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污水治理项目建设。

    (五)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淘汰落后,减少环境污染。坚决贯彻清洁生产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特别是应采取坚决措施,制止在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的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滥采乱挖”现象,加快淘汰工艺和设备落后、经济效益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

    (六)加强管理,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在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中推广加强管理、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的先进经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挖掘企业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降低水资源消耗的目标。

(来源:科学网)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