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咨询 > 研究动态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作报告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各位院士:
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我们又欢聚一堂,就工程院的发展和建设发表真知灼见。在此,我代表学部常委会向各位院士在百忙中到会表示衷心地感谢!借此机会,向在2005年底当选为我们学部的7名院士和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转入我学部的王浚院士表示最热烈地欢迎。
两年间,我学部的院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为国家工程科技进步和培养科技人才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职能,积极参与院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圆满完成了院里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使学部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本届学部常委会是在2004年第七次院士大会由学部院士大会选举产生的。两年来,学部常委会先后召开了18次会议,研究、讨论学部在院士增选、咨询、学术、院士行等方面工作,重要事项都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发给了各位院士。
本次大会是中国工程院的第八次院士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先后在大会上作重要报告,阐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工程院的主要任务,给予了我们院士高度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唯有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才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现在,我代表本届常委会向大家报告两年来学部的主要工作。
一、院士增选工作
院士队伍建设是工程院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做好院士增选工作对于院士队伍建设来说关系重大。2005年是院士增选年,工程院重新修订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该办法进一步强调了院士在提名候选人时应负的责任,强调了增选工作中院士和院机关的行为规范;对部门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候选人报送名额以及第二轮评审全面实行候选人自我介绍和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顺利完成此次增选工作,学部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增选工作中的工作程序和操作办法。同时对第一轮和第二轮增选操作办法广泛征求了各位院士的意见。
在有效日期内,我学部共收到各部门遴选报送和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61位。根据中国工程院有关规定,在对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后,我学部进入第一轮增选评审的实际有效候选人为61位。第一轮评审会结束,我学部共选出21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
本次增选工作中,在有效时间内,我学部共收到投诉信16封,涉及6位候选人。为认真、妥善处理投诉,学部16位院士本着公平、公正的精神,参加了投诉核实调查工作。其中,向被投诉人的遴选单位、有关部委、有关院士发函16封,有5位院士分别到两位候选人单位和应用成果现场进行调查核实。
在此次院士增选中,增选操作办法与上一次比较有一些调整,特别是增加了候选人自我介绍的环节,同时对提问的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了增选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学部出席会议的院士们严格按照院士的标准和条件认真负责评选,最后,卢秉恒、陈予恕、苏哲子、徐德民、钟志华、范本尧、尹泽勇7位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7位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3岁。
二、咨询工作
自工程院成立来,咨询工作一直受到历届院领导的重视。特别是2004年以来,咨询工作量大、院士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大,充分发挥了院士队伍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高水平的群体优势,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了一批重大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决策咨询。我学部的院士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两年来,先后有60余位院士人次参与了咨询工作。其中,由我学部组织的参与国家级咨询项目共4项,院级咨
询项目2项,学部级咨询项目2项。
(一)参与国家级和有关部委委托的咨询项目
1、2004年7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由我院牵头、科学院协助组织,两院院士及专家开展的《高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重点咨询研究》正式启动。其中,由我学部张彦仲和柳百成两位院士担任组长,并组织承担了第三课题:“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发展重点咨询研究”和第六课题:“先进制造领域发展重点咨询研究课题”咨询研究工作。共有16位院士参与此项咨询工作。
在各位院士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按照该项目的计划进度,于2005年8月完成了两个课题的综合报告和各个专项的分报告。
2、2004年10月,受中组部委托,我院组织了《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咨询研究》。
此项目由我学部高金吉和张炳炎两位院士负责,组织了部分专家对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系统的高技术人才开展了咨询研究,2005年11月已完成分课题报告,并按要求建立了人才数据库。
同时,戚发轫院士代表我学部,协助工程管理学部对航天系统高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开展的咨询研究工作,也按照进度要求完成了任务。
3、2005年5月,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我院启动了《节约型社会战略咨询研究》咨询项目研究工作。
该项目组成人员是经院常务会研究决定,由王淀佐副院长和张彦仲院士牵头负责,徐匡迪、宋健、钱正英院士任咨询项目顾问。共有33位院士和77位专家参与咨询工作,涉及5个学部。根据不同的领域,从能源节约工程、资源节约工程、节约型制造 、节约型城镇建设以及“四再”产业等五个方面,分成29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我学部有3位院士参与了综合研究、“四再”产业和节约型制造的研究工作。
经过项目组全体院士和专家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提出了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能源资源节约问题。现已初步完成总报告和各课题的分报告。
4、2005年9月,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由我院组织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徐匡迪院长任组长,邬贺铨副院长、柳百成院士任副组长。
一个时期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自主创新”问题都有过重要指示。在2005年第一轮院士增选工作会议期间,徐匡迪院长、王淀佐、邬贺铨、杜祥琬副院长和近20余位院士专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大家认为: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筋骨,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之后,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选择装备制造业作为“自主创新”咨询研究项目。此项研究从分析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根本原因出发,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与对策、及5~10年内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并能够掌握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建议。这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该咨询项目内容涉及机床制造业、电力装备制造业、钢铁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矿山及工程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专用装备制造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纺织及轻工成套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共性基础技术和元器件、仪器仪表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共15个领域,我学部有7位院士参与。项目具体联络工作由我学部办公室承担,现在各课题组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预计到2006年9月完成。
(二)由学部组织的咨询项目
1、根据徐匡迪院长倡议,张彦仲、谢友柏、徐滨士等院士建议,经中国工程院咨询工作委员会批准,我学部将《摩擦学科学及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列入学部2006年度的咨询项目。
此项目是以装备制造和使用中的节能和节材为中心,了解摩擦学的工程应用情况,提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项目下设9个课题组,分别为:综合课题组(全局数据)、冶金课题组、能源化工课题组、机车课题组、汽车课题组、空天课题组、船舶课题组、军事装备课题组和农业装备课题组。我学部共有16位院士参加咨询研究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2、由高金吉院士负责的《装备故障自愈工程及其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建议》咨询研究课题已按计划于2005年9月完成。
(三)参与其他学部咨询的项目
1、2005年7月20日,由我院组织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农业学部组织承担。其中,农业装备制造业课题由我学部负责,姚福生院士为课题的牵头人。
经过近一年的工作,课题组先后赴山东、广州、湖北、河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2005年11月份,姚福生院士及相关专家参加了项目组组团赴意大利、德国,考察了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已完成了农业装备分课题的总报告,现正在征询行业内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2、2005年8月,《特高压输电及示范工程建设》咨询项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该项目是受国家电网公司的委托,根据院领导的批示而承担的。咨询工作的重点有3方面的内容,即:(1)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必要性;(2)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创新意义及可行性;(3)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我学部共有6位院士参加了该项目的咨询工作。
以上是我学部开展的主要咨询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进展情况。另外,我学部还有很多院士在参与其他学部的咨询项目及地方合作的咨询项目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三、学术工作
两年来,学部共举办了3次工程科技论坛、2次工程科技前沿会议,参与和出席其他部门、单位及有关国际会议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主要的学术活动有:
1、在2004年内,围绕“摩擦学”工程科技的应用和科学理论等问题,先后组织了两次论坛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一次是6月组织了“摩擦学工程科技论坛——润滑应用技术”的论坛。
另一次是12月下旬在北京香山举办的“摩擦学科学与工程前沿”。我学部有10多位院士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做了报告。这两次会后,均出版了学术报告论文集。
2、2005年1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组织在日内瓦举办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专家会议。受商务部的委托和我院推荐,张彦仲院士以专家身份代表中国出席此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研发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的主题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回国后,又专题向院常务会议作了汇报,并建议在北京由我院组织举办一次“研发”问题的国际会议,得到了院常务会议的同意,该会议将于2006年下半年在北京举行。
3、2005年10月29日,在北京京丰宾馆组织举办了第四十二场“汽车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工程科技论坛,论坛由张彦仲院士、郭孔辉院士和化工冶金材料学部汪燮卿院士、中国机械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教授发起。杜祥琬副院长出席了论坛并致辞。
论坛围绕世界汽车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国内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汽车行业对全社会共同推动相关技术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交流和讨论。内容涉及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状况、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代用燃料汽车的发展趋势、氢燃料内燃机、汽车的轻量化技术、以及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
论坛邀请了来自汽车界、石油界13位专家介绍了世界汽车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和我国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情况。20多位工程院院士参加了此论坛。
4、2005年11月,由潘镜芙、马伟明等院士建议,以我学部为主组织的“舰船装备技术发展工程科技论坛”在北京京海大厦举行。杜祥琬副院长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主题是:创新推动海军舰船装备技术发展。论坛围绕未来世界海战场重大技术发展方向预测和未来我国海军舰船装备重点技术突破分析研究等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此次论坛邀请了总装备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海军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及其系统的科研机构、3个海军舰队和军事院校的专家学者,与会者约100人左右。
5、2005年10月,装甲兵工程学院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共同举办了“可持续制造国际研讨会”。徐滨士院士在大会上作了《发展再制造工程,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报告。
6、2006年2月,“节约型制造科技前沿”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此次研讨会是根据我院《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的进度安排,并结合《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的有关内容,由张彦仲、柳百成、殷瑞钰院士提议召开的,也是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六次“工程前沿”研讨会。徐匡迪院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邬贺铨、刘德培副院长等50余位院士、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按3个专题开展学术交流并进行研讨,即:(1)节约型制造科技前沿;(2)节约型流程制造科技前沿;(3)优质、高效、精密、节能、清洁制造科技前沿。
此次研讨会共有25个报告及重点发言,论点精辟。会议从建材、石化、钢铁、冶金、有色、热加工、冷加工、设计、制造和再制造等方面,切中要害地提出了一些跨行业与跨学科交叉的战略性和前端性、以国家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关键性问题,并就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7、由中国工程院组团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出国考察团,于2005年6月12-21日赴法国、德国进行航空技术考察,代表团由钟群鹏院士带队。此次考察使专家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加了责任感和紧迫感。
8、2005年协助国际合作局,组织了中俄工程科技研讨会。王永志、张彦仲、徐滨士院士等出席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
9、2005年,应广东省科技厅和上海市院士中心等邀请,柳百成院士代表工程院,分别做了《制造科学与技术德现状及未来》和《我国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报告,受到听众的欢迎。刘人怀院士应邀到山东也做了学术报告。
四、院士行工作
“院士行”是院士咨询工作组成部分之一,最初是由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一项活动,现在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继续承担。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点问题,分别选择了不同区域经济的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重点企业,组织有关方面的院士、专家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工作。通过对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体系、重大技术改造方案,以及培育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咨询,为促进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两年来,学部共组织了5次“院士行”活动,分别对9个大中型国有企业和9个地方企业进行了咨询,共举办了33场学术报告会,听众达3000多人次,签订了近100项合作意向。
1、2004年8月,由郭孔辉院士带队,杜善义、胡正寰、林尚扬等院士参加的赴长春一汽集团、长春轿车消声器厂、吉林轿车制动器厂开展“院士行”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吉林省非常欢迎院士专家们到吉林支持、帮助和推动他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迫切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吉林老工业基地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基地。此次“院士行”活动共有4位院士、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为30多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开展专题技术交流和讲座,并现场解答了企业有关技术的问题。
针对一汽集团、长春轿车消声器厂、吉林轿车制动器厂提出的技术需求,院士、专家们分别就企业所提技术问题到企业现场进行了解答和交流。此次活动,徐滨士院士也委派代表参加。
2、2004年8月,与能源学部共同组织了对“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院士行”。我学部姚福生、郭重庆、饶芳权等院士参加了此次活动。
3、2005年8月,由我学部组织,郭孔辉院士带队,姚福生、徐滨士、胡正寰、阮雪榆、张福泽、钟志华等7位院士和7位专家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华菱汽车集团开展“院士行”活动。
这次安徽汽车企业产业院士行选择的企业都在进行自主开发,所提出的问题比较实际,对技术的需求比较迫切,专家与企业的对接很好,签订了一些合作意向,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院士行活动结束后,一些企业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带领下,又主动到院士、专家所在单位,继续商讨技术合作和后续的工作。
4、2005年11月,我学部组织开展了“江西航空、汽车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此次院士行分为2组:航空组和汽车组。
航空组赴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考察,由张彦仲院士带队、杜善义、李明、张福泽、屠基达、石屏等6位院士和2位专家参加。
汽车组赴江铃控股有限公司考察,由郭孔辉院士带队,柳百成、钟志华等3位院士和7位专家参加。
此次院士行采取了考察、学术报告、交流对接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方案提出宏观决策咨询意见,促进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最后,院士和专家对江西省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详细的建议,江西省发改委和汽车企业认为:院士和专家们所提的建议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为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和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了方向。
此外,2004年12月,应广东顺德科技局的邀请,我学部和信息学部组织了13位院士专家,在顺德开展了机械装备制造业创新院士咨询,这次活动由张彦仲院士带队,姚福生、徐滨士、钟掘等6位院士参加。柳百成、胡正寰院士等委派的代表参加了这次院士行。共有6个企业与5位院士、专家达成了10个项目的对接合作意向。
五、其他工作
1、我学部院士受奖情况
两年来,我学部有多位院士受到各种形式的嘉奖。其中,2005年初,胡锦涛总书记签署命令,授予王永志院士“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王永志院士继2003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荣誉。
张立同院士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荣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记录。
还有杜庆华院士获得2004年何梁何利数学力学奖。顾国彪、徐滨士、张立同、刘友梅4位院士获得2005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此外,学部常委会推荐了光华奖的候选人。
另外,2004年末——2005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参观了中科院成果时,对顾国彪院士所在实验室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速度的有关问题。
2、积极支持院组织的对院士科学道德风貌的宣传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我院院士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完善制度,弘扬楷模,接受社会的监督,大力表彰有奉献精神、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院士,为科学道德建设树起一面面旗帜。我们中国工程院有一大批院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5年院里联合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的宣传候祥麟院士先进事迹,非常必要,效果很好。我们学部也有一大批院士,学识渊博、学风高尚,上述讲到的获奖院士就是我们当中的代表。
在此,要特别提到,赵煦院士长期工作在西北,条件很艰苦,他于去年回到湖南长沙雅礼母校时,捐赠20万元,设立“赵煦院士奖学金”,鼓励和资助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青少年从小立志报效祖国。他的这种无私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3、2005年6月,为配合《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的立项工作,应刘友梅院士邀请,邬贺铨副院长和我学部的关桥、顾国彪、柳百成、高金吉院士参观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并在第一轮院士增选会议期间,由刘友梅院士起草,52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出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之星”建议。
4、院士建议
两年来,由我学部院士直接给总理写信的建议有3项。张彦仲和王淀佐、师昌绪3位院士的《关于尽快对8万吨大型压力机立项的建议》;张彦仲和马伟明等8位院士的《关于把液化天然气船列入国家专项工程的建议》,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批转请发改委研究。黄瑞松和杜善义院士的《尽快提高我国军工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建议,温家宝总理批示“请国防科工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
以工程院《院士建议》的形式上报的共5份。即:刘大响院士的《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研究的思考和建议》;谢友柏等7位院士的《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重视摩擦学研究》;郭重庆等13位院士的《关于推进“现代工业工程”发展的建议》;潘镜芙等4位院士的《对我国海域预警体系的建议》;高金吉院士的《关于提高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重大事故防范能力的建议》。这些建议中,有的得到相关政府部门重视,作为制定指导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5、学部办公室在学部常委会的领导下,负责联系、组织、协调学部的各项工作。同时,还承担了与上海院士中心保持日常联络、协调等工作;中国工程院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办公室的联络工作。
以上是两年来我学部的主要工作回顾。从这两年的学部工作来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圆满地完成了上述大量的工作,我代表本届常委会向各位院士表示衷心地感谢!虽然本届常委会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主要是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部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所取得的,也受惠于前几任常委会打下的良好基础。
各位院士,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制定的各学部常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关原则及办法的规定,这次院士大会即将选出新的一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此,我提议:对我们学部参加历届院主席团的成员、常委会工作的历届学部常委、各专业委员会成员为工程院工作和学部工作所作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的支持学部的工作。
关于下一步工作安排,将由新一届学部常委酝酿、讨论,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发给各位院士。预祝在新一届常委会的带领下,在学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学部的工作做得更加务实、稳健、有深度、有水平!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