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二期)重大咨询项目下设的“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课题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二期)重大咨询项目下设的“中国农村能源革命与分布式低碳能源发展”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由课题组长杜祥琬院士牵头,与刘旭、钱易、陈勇、郝吉明、唐孝炎、侯立安、贺克斌院士等共同于2017年上半年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通过“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社会”的建议》和《关于建设“无废雄安新区”的几点战略建议》两个院士建议,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要批示。根据领导批示,环保部领导高度重视,牵头制定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充分酝酿以及书面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试点工作方案初稿。
为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无废城市”试点工作有序开展,2018年1月26日,环保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无废城市”试点候选城市代表座谈会,杜祥琬院士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邱启文司长主持。厦门市、雄安新区、西咸新区、西宁市、包头市、柳州市、濮阳市、温州市等“无废城市”试点候选城市代表近4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汇报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杜祥琬院士介绍了院士建议上报的背景及内容。杜祥琬院士指出,首先,要充分认识建设“无废社会”的重大意义。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固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宝贵财富。如果对固体废物从源头上进行减量化,然后进行分类资源化利用、充分循环、妥善处置,最终建成“无废社会”,必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绿色、低碳、美丽中国的要求。其次,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和大陆试点实践经验表明建设“无废社会”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推广性。虽然我国目前处在发展阶段,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已具备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当然,尽管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尚未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缺少规划和目标、未形成应有产业规模、基础不牢、经济性和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距建设“无废社会”的长远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明确阶段目标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四个方面推动“无废社会”建设。杜祥琬院士强调,“无废社会”是长期目标,需要逐步推进,可选择国内有基础的城市率先开始建设“无废城市”试点。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通过长期、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建成“无废社会”。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候选城市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无废城市”意义重大,并积极主动申请加入试点,同时希望能得到杜祥琬院士和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代表们还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高度评价了杜祥琬院士等提出的“无废城市”建设的院士建议及重要贡献,认为建设“无废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指出环保部下一阶段将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无废社会”,希望能够继续得到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供稿人:姜玲玲、葛琴)